本欄作者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連絡電郵: geegeelooloo@gmail.com

1/16/22

澳洲新報文苑副刊總編輯何博士評論心水詩集 (01/15/22)

 怒海倖存者的家國情懷與人生感悟 ——從心水詩集《三月騷動》《溫柔》看他的人生與寫作

作者: 何與懷    人氣: 1613    日期: 2021/12/20

在澳華文壇,有些人談起墨爾本的心水先生,總是首先想到他是寫小說散文的,殊不知他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詩人,早在1992年5月,他的詩集《溫柔》就作為美國“新大陸叢書(2)”出版了,而且,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寫詩,從未停止。 2010年,澳大利亞南溟出版基金在其關於申請作品要求的條款中加上贊助詩作一句,心水獲悉後馬上把歷年詩作整理成書投稿。結果,他投來的詩稿《三月騷動》,獲評審肯定,成為南溟出版基金創辦以來所贊助的第一部詩集。次年7月,該詩集由台北秀威出版(英文書名:The Disturbance in March)。

心水詩集《三月騷動》封面

心水詩集《溫柔》封面

心水《三月騷動》這部詩集,未打開之前,第一眼看到疊著楓葉的封面,就很讓人心動。整部詩集收集一百五十多首詩作,是從詩人創作的大量作品中精選出來的,時間從1992年到2010年跨度十八年。一共分為八輯:第一輯《山水》;第二輯《歲月》;第三輯《親情》;第四輯的《花鳥》;第五輯《時事》;第六輯《紅塵》;第七輯《漢俳》,以及第八輯《江湖》。心水早期詩集《溫柔》封面的設計則比較簡潔抽像,收集的是1992年以前的作品,最早的作於1973年。詩集分為六卷:卷一《詩情》;卷二《溫柔》;卷三《歲月》;卷四《雪泥》;卷五《紅塵》,以及卷六《風雲》。我注意到兩部詩集的分類。前者第二輯與後者卷三都是“歲月”;前者第六輯與後者卷五都是“紅塵”,名字一樣。再看,前者第一輯《山水》與後者卷四《雪泥》;前者第三輯《親情》與後者卷二《溫柔》;前者第五輯《時事》與後者卷六《風雲》,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關於山水雪泥丶親情溫柔丶時事風雲。兩部詩集似乎都基本上是那些內容都是那些主題,但是,當你打開詩集認真閱讀每輯每卷每首詩作,心靈便不禁為之感動:在心水幾乎四十年創作的詩章中,可以讀出他和他一家的人生軌跡,可以測量他的寫作業績和文學功力,可以發現可以探究他的家國情懷與人生感悟——這是一位曾經沉城驚夢怒海驚魂的倖存者的情懷與感悟!

一  婉冰賢妻:曾經劫難,比翼雙飛

三月騷動》第三輯《親情》,是為父母丶妻子和內外孫所寫的詩篇,這是心水最動情的心聲透露。他以詩性的筆觸,洋溢的詩情,細膩而深刻地展示著一顆濃濃親情下的熾熱之心。自古家庭血緣便是維繫人類延續的最基本的根,世上有的人因為種種原因疏於打理自己的親情關係,而心水總是把親人家眷天然感情放在第一位。在這裡,我們進入了心水的親情世界。

《初秋頌詩》寫於2004年3月初秋,心水愛妻婉冰誕辰前夕。他賀愛妻芳誕:

有情歲月總是溫柔而浪漫/日子像朵朵染黃的葉片/飄落飛舞盤旋在眼簾//又是初秋翩翩而來/美麗如你的笑姿/徘徊在寧謐安靜四周/共看無云無風的藍空//讓花香送來清甜芬芳/楓林道上大小青釉葉子/開始用淡黃之色向你祝壽/金秋不過是此時此地的季節/本來該是江南初春繁花似錦//你是春的化身也是秋之神/攜手齊看春花秋月/秋天顏容總要把繽紛霞彩/送給有情人贈給愛侶/你綽約而含蓄的溫柔/是天地的原香原味//秋色總是急不及待趕著展示/本來面目的花容本來面目的葉片/歲月一向就多情/我愛秋天原是因為/你是秋月嫦娥的化身/是溫婉冰清仙女降世/百鳥圍繞的美麗鴻雁//讓我們依偎牽手步入/秋風秋聲秋葉秋意的圖畫中

因為愛妻婉冰芳誕所在的季節,心水愛上澳洲的初秋。在他的眼裡,愛妻是“秋月嫦娥的化身”,是“溫婉冰清仙女降世”,是“百鳥圍繞的美麗鴻雁”。詩人以至深的情意,不由得大聲讚歎:“你綽約而含蓄的溫柔/是天地的原香原味”!

心水幾乎一刻也離不開妻子婉冰,是如此地形影相隨:

收拾行囊時觸及/你依依的眼色/悄悄把這抹眸光/輕輕折進手巾裡/旅途中想到你的溫柔/貼藏在我褲袋內/彷彿我們結伴同遊//你靦腆地遞來/“觀柳還琴”,是粵曲唱帶/讓你的歌聲隨我走天涯/盈耳將是妳纏綿的音韻/暖暖奔流過我寂寞的心房//相片就免了吧/只要掏手巾,你便像精靈/正在,聽耳機繞樑妙音/是你展喉,我過重的行李/收藏了你的形你的影你的聲

心水這首《形影相隨》1996年11月寫於德國旅次。當年年底他赴歐探親,妻子依依難捨,交他一卷唱帶是她唱的粵曲,心水旅歐期間不時聆賞以聊慰相思,常常不能自己。一切都證實了——“我過重的行李/收藏了你的形你的影你的聲”。

至於心水早年詩集《溫柔》,他深懷感激地在《自序》中說了,就是獻給愛妻的。他說,妻子婉冰是溫柔之人,幾十年的生活裡可以無尤無怨地容忍他伏案創作,不但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讀者,也是為他斧正筆誤的人。心水說,妻子對他的鼓勵良多,他之能堅持創作至今,完全因為有位極之溫柔的賢妻在背後。此書之出版,唯有向妻子奉獻。詩集卷二《溫柔》中,好些首就是寫給妻子的。其中第一首就題為“溫柔”,寫於1991年7月30日墨爾本家裡。詩章寫出當時這個溫馨的情景:冬冷日短夕照鮮豔,妻子以千般溫柔迎門,子女放學歸來相擁而笑,“把天邊的繽紛/吹到屋裡”,一室春意暖和。而卷中另一首《綿綿情意》,如前述的《形影相隨》,也是抒發夫妻別離中的相思,寫於1989年11月9日。這次,是心水寫給出門在外的妻子:

自你淚眼中離去/心如刀割地走出家門/咫尺天涯後的相思/日夜糾纏從此孤寂的靈魂/桎梏的詩筆/在所謂的生活裡/我遂成了囚徒/空空四壁繚繞的聲音/電視熒光幕上的影像/鬧市往來的人潮/彷彿統統變成你/原來生命的存在意義/不可或缺的是你綿綿情意/夢魘醒後,淚痕未乾/你是我肺葉中的空氣/請讓我瘋狂地呼吸你

詩人夢魘醒後,淚痕未乾,孤寂的靈魂在懇求在呼喚:“你是我肺葉中的空氣/請讓我瘋狂地呼吸你”。心水這首《綿綿情意》,寫盡夫妻相思之苦。

心水和婉冰,鶼鰈情深,在澳華文壇人所共知。他們真是比翼雙飛——婉冰亦是澳華文壇一位有著不凡成就的作家。她已出版多部文學作品,包括:散文與微型小說合集《回流歲月》(墨爾本豐彩印刷公司,1998年11月),詩集《擾攘紅塵拾絮》(墨爾本新金山印刷公司,2006年2月),微型小說集《放逐天涯客》(台北秀威,2012年7月),和散文集《舒卷覓餘情》(台北秀威,2014年7月)。

2014年11月16日,心水、婉冰伉儷在慶祝金婚紀念酒會上同切蛋糕。

婉冰之於心水,其珍貴還不是一般文學夫妻可比——他們曾經一段死裡逃生刻骨銘心的劫難。

他們皆是越南華人,1964年結婚。 “婉冰”是自改的筆名,原名葉錦鴻,是疼愛她的外公所起。她高中畢業,自小嗜愛閱讀,性格內向,溫柔婉順,婚前在娘家是被視為掌上明珠的富家長女。 1975年4月底,雖然糾纏多年的越戰終於結束了,南越河山卻淪陷於越共之手,繁榮的華埠驟然百業凋零。 1978年中秋前,為逃避苛政清算,他們舉家賭命逃奔怒海。夫妻帶著五個從四歲到十三歲的兒女,與岳父母及妻姨一同乘坐舊貨輪,在南中國海上飄流了十三天。貨船入水後,為避沉沒之險不得不登上了印尼荒島,此後又淪落在這個赤道上的無人荒島長達十七日。最後,他們總算死裡逃生,1979年3月以難民身份定居墨爾本。在很多年裡,婉冰在養老院當全職工作,回家還要操持累人家務,等於一身兼兩職,其勞累其辛苦可想而知,當年葉家大小姐卻甘之如飴,無怨無悔。在人生途上,可以說,婉冰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皆極其成功,從為人孫人女人妻到人母,到家姑丶岳母丶奶奶丶外婆,以及為人師表丶廣播電台主播丶各團體秘書等等,且又立志夫唱婦隨,成為名正言順的作家。 2014年11月16日,婉冰丶心水的兒女們為他們辦慶祝金婚紀念酒會。心水噹著二百馀位親朋友好丶政要丶殷商丶傳媒及文友們面前,誠心誠意向賢妻行三鞠躬大禮。他致詞時,以賢妻婉冰為例,說:一位好女人,會影響夫家四代人。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2018年3月,心水出版散文集《福山福水故鄉情》,書中便有一篇《婉冰賢妻》。他這篇寫於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的文章,內中對妻子的描述,可謂讚美有加,而皆發自他的肺腑。我在為他此書作的序中說,家有賢妻,當為有福之人的一個重要前提,而這正是心水美好的家庭狀況。心水的太太婉冰的確就是賢妻一個,是百分之一百的賢內助。

心水散文集《福山福水故鄉情》,由本書作者作序。

二  魂歸何處?孝子心水孝行孝思

心水不但妻賢而且子孝。他精心培養子女,現皆已長大成人,事業極其成功,最主要的是滿懷孝心。他在一篇題為“孝行”的散文中,說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

老朽深深感恩上蒼厚待,家有孝子丶其行可嘉,撰文感謝兒子外,也盼望老讀者們告知後輩,要善待父母,毋忘養育深恩者,事業必定成功,人生自然幸福美滿。同時,孝行非關金錢物質,重要的是擁有那顆純真的孝心。

心水本身,就是一個孝子的榜樣。

心水詩集《溫柔》中,有一首題為“掃墓者”:

紛紛雨絲吹打著/魂斷的人/趕著路,匆匆趕去墓地/追思或者祭拜/石碑上熟悉之名字/我點燃心香/是唯一無路可趕的掃墓者/躋身於斷魂的行列/二萬八千里外的西德小城/冷冷孤墳,我的名字伴您/淚在天涯外風乾/心香已燃,唉!媽媽啊/念您想您夢您也哭您/秋風秋雨裡,我不像是個掃墓者

《掃墓者》寫於1989年4月清明前。四年前,1985年7月,心水母親病逝,安葬於西德北部一個小鎮,叫杜鵑花城,名字雖美,畢竟遠在天邊。詩人居住澳洲墨爾本,相距兩萬八千多公里,清明有墓難掃,只能燃心香憶慈顏,成詩遙拜。此詩寫盡一個孝子之情——在秋風秋雨裡,他是唯一無路可趕的掃墓者,只能點燃心香,哭喊“念您想您夢您也哭您”,心底里充滿淒楚和內疚。

此情年年疊加,越來越濃烈。在《三月騷動》第三輯《親情》中,出現《掃墓有感》,寫於1995年12月30日,第二次能夠親身在墳前掃墓。行雲流水,倏忽之間,母親病逝不覺十年了,真是“朵朵康乃馨蘊藏/我整整十年的思念”,“母子重逢千語萬言/陰陽界旁有話難說”,“跫音像聲聲叮嚀,回首望/您仍立於雪花飄飛中依依招手”:

朵朵康乃馨蘊藏/我整整十年的思念/天涯遊子不論清明重陽/也尋覓也踏青/澳洲的墳地墓園,卻找不到/那塊熟悉的碑石/唯有悵然北望 燃點炷炷心香/我是萬里外失群的孤雁/振翼悲鳴情懷濃濃/托寄白雲清風/涉足茫茫冰地碑林裡/您早已引頸含笑展顏/母子重逢千語萬言/陰陽界旁有話難說/零下酷寒氣溫,冷凍地底/慈親竟一睡十載/長眠中是否夢見/我已攜婦前來獻花拜祭/康乃馨鮮紅怒放/彷彿是您慈祥的微笑/跫音像聲聲叮嚀,回首望/您仍立於雪花飄飛中依依招手

在這二十多年中,心水撰寫了多首追思悼念母親的詩作,在《三月騷動》第三輯《親情》中,就有:《母親的墓碑》《母親節飄飛的賀卡》《風鈴聲》《掃墓有感》《母親的微笑》和《仲冬祭慈母》等六首,其孝行孝思的真情,都不言而喻。請讀他寫於1993年2月8日的《母親的墓碑》:

烏黑著臉的大理石/不方不圓,冷冷地屹立/在千塊洋文碑林裡/獨獨您孤零零地引頸/用東方那張容顏/憔悴企盼,不單幽魂們/難明,陽界過客也沒法/猜測:“先慈母之墓”/無姓無名,誰會知悉從福建同安/去國之少女半生浪跡越南/相夫教子演完賢妻良母角色/晚年逃難德國而埋骨異鄉/懂方塊字的吊者才明白/泣立碑石的孝男是黃家昆仲/玉液丶玉湖丶玉淵這三個名字/是您的骨您的肉您的榮耀/是您的延續您的生命您的歡笑/過了七個飄雪的寒冬/我才初次跪在雪地裡輕輕/擁抱您,啊!這麽一塊不圓不方/竟然又硬又黑的石頭/怎的溫柔如水,雪花也慈祥的/像您當年摟我抱我的雙手,冷風中/碑石顯現您那似有還無的微笑

“過了七個飄雪的寒冬/我才初次跪在雪地裡輕輕/擁抱您”。心水第一次能夠親身在墳前掃墓,已是母親去世七年之後,其悲楚可想而知。詩章寫得很有深意。開頭,在詩人面前,大理石墓碑“烏黑著臉”,“不方不圓,冷冷地屹立”,但詩人看到的是,母親“獨獨您孤零零地引頸/用東方那張容顏/憔悴企盼”。 “先慈母之墓”,“不單幽魂們/難明,陽界過客也沒法/猜測”,但它蘊含詩人一家兩代人的身世與悲愴。心水從小就與弟弟隨父母由越南迴福建探親,1949年底河山變色後丶翌年歲首再輾轉逃難回到南越。

沒想到戰爭和政權易幟迫使他們成為難民,父母隨著他們三個兄弟分居歐丶澳兩洲,從此天各一方,成為思親的缺憾與悲苦的最大根源!最後詩人在墓碑前好像看到母親的微笑,深深沉浸在一種溫馨但又稍縱即逝的幻覺之中:“……又硬又黑的石頭/怎的溫柔如水,雪花也慈祥的/像您當年摟我抱我的雙手,冷風中/碑石顯現您那似有還無的微笑”。詩人把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濃縮在母親的墓碑裡,以飽蘸心血的詩句,道出思親的悲苦哀傷和母子浪跡天涯的身世,這是怎樣的一種失去母親的深情呼喚!真是一步三歎,感人至深,令人不禁為之落淚。

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如果母親是每一個兒女的家園,那麽父親就是照耀在家園之上的陽光;兒女對母親是一種深深的依戀,對父親則是一種父子之間傾心的交流。 《親情》輯中有一首《百日祭父魂》,心水1997年8月15日寫於墨爾本,讓我們對如此傾心的交流感觸至深:

趕路的心情/比澳航德航超音速度更快/雪梨東京法蘭克福之後/百來梅機場展臂迎我/急急奔向那斷腸的喪禮//您沉沉睡姿有點僵硬/安祥交疊雙掌,棺槨是/舒服的眠床,閉目張口/無言相對,再難聞/滔滔不絕的高談闊論//大和尚用您難懂的經文/超度我思念的悲苦/黃土蓋鮮花,兩界陰陽/骨肉父子,未知您是否/還有夢依舊,能聽我呼喚麽? //彈指百日,上香遙祭/栩栩如生的油畫遺照凝視/迷茫煙霧裡我苦澀的追思/塵世情緣,爸爸啊/您魂歸何處呢?

詩中,兒子感覺了:父親“遺照凝視/迷茫煙霧裡我苦澀的追思/塵世情緣”。詩中,兒子問:“黃土蓋鮮花,兩界陰陽/骨肉父子,未知您是否/還有夢依舊,能聽我呼喚麽?”最後,兒子更發出撕心裂肺並期待最終答案的問題:“爸爸啊/您魂歸何處呢?”心水以相當哲理的方式,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這種思念不同於母親。作為家中長子,責任感就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來。如論者所說,這是滲透在血液裡的文化傳承,一種無法剔除的良知與美德。

心水噹然永遠不會忘記父親“滔滔不絕的高談闊論”。他回憶說,父親雖然讀書不多,但見識超凡,如果不是他對共產黨的透徹的認識,全家可能早已遭受共產黨清算。 1950年,在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還在轟轟烈烈搞土改的時候,父親卻選擇了逃亡,帶著全家從福建逃到越南。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政權易幟,共產黨新政府執政,心水父親又再一次要三個兒子趕快結束生意,設法逃命。當時心水大惑不解,三個兄弟都不相信,可是後來的事情印證了父親非凡的先知先覺。他對共產黨的一套看得真的是透徹明白。

三  “電燈柱有腳,都要投奔自由”:往事盡在沉城驚夢中

1978年8月,心水一家終於從越南出逃,歷經坎坷。此後,雖然過了許多年,此種災難記憶仍如夢魘般不時出現在腦海裡,如《三月騷動》第六輯《紅塵》中的《往事》所描寫:

成為灰燼前/故事的篇章,必經/烘烘烈火焚燒/一切悲劇,早已煙滅/午夜輾轉,看窗外畫布/亮光降落,不是長安那片月/非流星掠空,照明彈的小傘/飄旋,映射四方黝黑天幕下/那群蒼白的百姓臉譜/說革命已走進死胡同/於是,我揚手放生了那隻白鴿/歡欣迎接高舉紅旗的士兵/他們時而同誌時而兄弟的親熱/卻寒著五官用冷如刀鋒的眼色/劃分階級。那年西貢的空氣/遂散出屍味/鑼鼓全扔進被稱為/歷史的四月裡/湄公河畔遙遠傳來/我童年的跫音/往事把二十年歲月掛起/似烤肉,長長一串/槍砲炸彈聲經常無緣無故/如鬱雷般響自耳膜/雅拉河秋夜的星月/美到像詩畫,我在過去與現在/兩種不同時空裡奔馳/縱然是悲劇也灰飛煙滅,啊/往事被烈火烘烘地燃成燼

《往事》寫於1995年4月。此時,印支淪亡二十年,往事前塵如夢似煙,時空交錯。心水在墨爾本幽美的雅拉河邊徜徉,竟聞湄公河畔風雨聲。那夜難眠,詩潮湧湧而來。

心水記得,越共進入南越後,種種施政越來越使人提心吊膽,特別是,六個月後人們被強制換錢,無論你多富有都只能換兩百元(相當於舊幣十萬元)。當時他和太太扛著兩三袋幾千萬舊越幣,結果換回來兩百元新人民幣外加一本登記簿,記錄著其馀的錢放在銀行,它實際上就是在打資產。一夜之間,心水一家幾乎傾家蕩產了,一夜之間,人人都平等了,一夜之間,所有華人都醒了。心水說,南越的華人真的很有真知灼見,短短六個月就認清共產黨的面目,大家都說怎麽可以在這樣的製度下生活呢?都知道只有逃出共產黨的魔掌才有路。其實,其中最了不起的是心水父親黃清平老先生。他根本不需要六個月的考察。 1973年7月20日,巴黎和談簽約宣告印支戰爭結束,西貢全城燃點鞭炮慶祝,很多人以為從此和平了,生活會好起來,但父親卻把兄弟三人叫到客廳,召開緊急家庭會議。他預計越共再過三年必打進南越,對他們說:“今天我很難過。說是和平了,可是你們三兄弟還留在這兒,整個家庭就都完了。因為共產黨不會容許我們平平安安在這里呆下去。”父親要兒子趕快結束生意,不要再賺錢了。 “共產黨不會讓你好好待在家裡賺錢,它會說你在剝削窮人,把你們抓去槍斃。”當時心水一家有幾億家財,是大資產家,父親叫兒子放棄生意想辦法逃亡。 1975年4月30日,還不到三年,越南南方政權果然易幟,共產黨新政府執政。開始心水還不死心,直到六個月後被共產黨強制換錢,才徹底清醒,開始設法逃過越共一波又一波的清算,包括變賣最後的家產,還親手焚毀了一百多萬字的手稿和作品剪報。在歷時三年的準備時期中,心水走遍南越城鄉,完全看透了共產黨的所作所為,深深認同當時流行一句話:“電燈柱有腳,都要投奔自由。”

心水長篇小說《沉城驚夢》兩個版本

十年之後,“兩種不同時空裡奔馳”的結果,這段“往事”,心水化成了一部長篇小說《沉城驚夢》。 1986年中開始,他忍受右手肌肉工傷疼痛之苦,用一年工馀之暇,寫下十三萬字書稿,1987年5月完稿,請妻子帶去香港售賣版權。 1988年9月,這部書名為《沉城驚夢》的作品成功在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旗下的大地出版社出版。此書後來於2014年7月又在台灣再版。

故事的展開以南越河山1975年變色為經,主角虎口馀生為緯。美軍走了,共產黨來了。 “人民當家作主”,聽起來再美好不過。只是對西貢的黃家而言,變色的新國家充滿疑惑:為什麽共黨不斷宣傳“真正的公平”來了,但每一件要辦的事,卻要通過更多官僚與濫權?為什麽宣稱不動群眾一分一毫的新政府,卻把他們的財產與自由,剝奪得一分不剩?當他們質疑謊言反抗威權時,罪名丶刑求和勞動改造便接連套在身上。性命垂危之際,他們唯一的希望,只剩那一條在港口等著的彷彿隨時都會沉沒的破爛漁船……心水身為南越華人,將南越淪陷直到逃出海外的苦難,將當年越共極權專制的欺瞞與暴力,以半自傳式長篇小說作了真實又形像的刻畫。為《沉城驚夢》作序的墨爾本著名文化人廖蕰山書法家當年也是逃離越南的難民,越黨傾屋,他亦親歷其境,迍遭劫罅,受盡折磨。對他來說,閱讀心水的小說,不啻重溫昔日驚夢。他在序中情不自禁地說:“過來人現身說法,情真事確,淚血淋漓,其感染人之處,已不在乎平常詞清藻繪之間矣!”

歲月不管怎樣流逝,發生過的歷史是不該隨著時間而湮沒。所謂不容青史盡成灰,正是這種意義。當年印支半島發生的戰爭,以及戰後越南南方被極權統治的無數血淚故事,仍然深刻在那片土地的人民以及拋家棄國流浪天涯的百萬印支難民們心中。有良知盡言責的作家喋喋不休地撰文,唯一目的,就是讓發生過的歷史留存。心水以悲天憫人之心,對越共極權專制騙人伎倆,大申撻代之詞,對越共血腥統治,提出強力之控訴,也是出於這種目的。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他希望藉書中人物之慘痛教訓,激發自由世界人民警惕,免致重蹈越南人民之覆轍。否則眾生渾渾噩噩,任由專制獨裁者霸圖得逞,恣意宰割,則秦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一幕,必將重演。

心水曾獲台灣、北京及澳洲等地十餘類文學獎。這是他2016年獲台灣僑聯總會頒發華文創作獎獎狀時的合照。頒獎者是僑聯總會代表王桂鶯女史。

1989年,《沉城驚夢》以其文學性和思想性榮獲台灣僑聯總會“華文著述獎”小說類首獎,心水成了澳華作家榮獲此獎項的第一人。

四  賭命:心水的怒海驚魂

波平浪靜的海洋/昨夜嘿嘿冷笑/蔚藍之水冰涼之水/翻臉就噬下一船又一船的生命/據說紅十字會 難民高委組織/都不能統計/充當魚群食料之船民/究竟還有多少? /再瘋狂的賭徒/也不會賭命。那年四月以後/越南居民就用鮮血去染紅海洋/拖男帶女成千上萬的押注/輸光的沒名沒姓沒屍沒骨/贏的到陸地迎接嘲笑/有人甚至揚言要把/剛剛贏了的亡命者送回海上/魚群歡呼謳歌如此偉大構想/唉唉已經十四年啦/誰還願意再聽再相信/地獄惡魔橫行的故事/海面浪靜波平/誰能見到無數海魂夜夜盪遊/獨獨四月以後/始有鮮血試圖染紅蔚藍之水/昨夜嘿嘿冷笑之大海/傳來淒淒之悲鳴/年年四月,魂兮歸來

這首題為“賭命——並祭海魂”的詩章,寫於1989年,收在詩集《溫柔》卷六《風雲》之中。十四年前的4月30日,越南陷共,此後大量遭受迫害的難民投奔怒海,“用鮮血去染紅海洋”,十四年來沉屍海底的越南難民無數可記。是的,“再瘋狂的賭徒/也不會賭命”,但是,苛政猛於虎,人們只好鋌而走險做了亡命者——這,也包括心水一家。 1989年這個時候,心水一家已在澳洲墨爾本安頓多年,然而,當年投奔怒海的既驚險又悲慘的遭遇他豈能忘記。 “海面浪靜波平/誰能見到無數海魂夜夜盪遊”?他見到了。他還聽到:“昨夜嘿嘿冷笑之大海/傳來淒淒之悲鳴/年年四月,魂兮歸來”。

心水一家1978年那段經歷,那個舉家海上逃難十三日又淪落印尼荒島十七日的惡夢,妻子婉冰化為一篇別出心裁的與自身苦難無關的小說。這是一篇微型小說,題為“放逐天涯客”,收在她的同名微型小說集中。故事描述老程攜妻帶女千辛萬苦投奔怒海,後被澳洲接納安頓下來,不料女兒倩兒最後被姦殺。這個倩兒在越戰時是為虎作倀的越共女特工,終於橫死新鄉,逃不出善惡報應因果律。其父老程瘋癲自語:“是你曾經謀殺的鬼魂找你償命吧!”

心水長篇紀實小說《怒海驚魂》

心水則以這段自身經歷寫出了自傳性長篇紀實小說《怒海驚魂》。這是心水抵澳後創作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沉城驚夢》的姊妹篇。小說成書於1991年,1994年美國新大陸叢書出版。 2011年5月,台灣秀威再版,改名為《怒海驚魂30日》。全書描述1978年越南大規模排華運動中,越南華人黃元波一家逃奔怒海淪落荒島到被澳洲人道收留前的艱難困苦九死一生的逃難經歷。小說中除了部分愛情故事屬於虛構以外,絕大部分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作為“紀實文學”,書中的主角黃元波應該就是作者心水自己。他是全書的核心,也是刻畫得最為成功的人物。縱觀全書,其主題鮮明,背景真實,情節波橘雲詭,敘述精彩流暢,是一本啟迪人生丶警覺世人的好書。

還值得一提的是,《怒海驚魂》整部作品情節結構完整合理,詳略得當,錯落有致。故事基本上是按照逃難過程的時空順序依次展開,中間穿插人物意識的流動,包括對以往生活的回憶。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生存與死亡的鬥爭,暗線是人物之間情感的糾葛。在逃難過程中,這兩條線是相輔相成互為交叉的,最後都因逃難的結束而合二為一。收尾處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變化,給人留下較濃的韻味和長久的印像。

評論家喜歡把心水的《怒海驚魂》和他的第一部長篇《沉城驚夢》作個比較。顯然,《怒海驚魂》比起《沉城驚夢》,無論在藝術技巧和視野上都更為開闊,更有力度,也更凝重。如果說“驚夢”主要是向讀者提供一場充滿災難性的人生浩劫的紀實性歷史備忘錄,那麽,“驚魂”展示了二十世紀特定的背景下那些遭遇不幸丶離鄉背井的難民比較罕見的在海上一波三折的歷險故事,不僅真實地反映了人在大自然力量中顛簸漂泊的求生願望和對自由安寧的強烈嚮往,而且巧妙地濃縮了個人與社會關係所構成的矛盾。小說不僅展現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搏鬥,更刻畫人性善惡之間的較量,而這便是怒海驚魂獲救的關鍵性因素。在《怒海驚魂》中,讀者能感受到歷史真實性丶現實悲劇性和文學藝術性的有機結合。 1995年,這部長篇小說讓心水又一次榮獲台灣僑聯總會頒發的“華文著述獎”小說類首獎。

心水這兩部長篇小說奠定了他在澳華文壇的地位,而且時間是這麽早,為初具形態的澳華文壇帶來一陣驚喜。

對心水來說,成為一個作家,還有一番特別的意義。他說,他最終沒有從父願成為生意人,而是做了一介“九無一用”的書生,對此他耿耿於懷很多年。不過,很幸運的是,心水父親在過世前,他到德國去侍奉,有一天看到父親正在讀他這部《怒海驚魂》。當時已經患上老人癡呆症的父親一邊讀一邊流淚,看得出很為感動。他問心水:“你認識我兒子嗎?”心水說:“我就是您的兒子啊。”父親很高興,說:“我想不到我的兒子會成為作家,我一直以為賺錢才最重要。”老人家在離世之前的這句話,給了心水很大的安慰。

五  “此心安處是吾鄉”:心水找到歸宿

認識心水或讀過他的長篇紀實小說《沉城驚夢》與《怒海驚魂》的人,都知道他和他的家人早年曾經有過多麽險惡可怕的人生經歷。

心水原名黃玉液,在越南出生丶長大。不過,這個國家曾經給他一家帶來幾乎滅頂之災。這是一個戰亂的國家。雖然1954年“奠邊府之役”促成抗法戰爭得以結束,但不幸越南又分隔南北,引爆長達二十一年之久的二十世紀著名的“越戰”。關於他對這個國家的記憶與感情,心水曾在《夢繞湄公河畔》一文中寫道,稚齡時期他在出生地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度過,記憶縹緲如夢幻,那些童年應有的歡笑淚痕彷彿被傾倒的塗改液通通抹掉,殘存的是震撼他幼小心靈的死生輪迴,宛若烙印深深燒焦腦細胞,偶爾回想好像仍有淡淡的煙硝自久遠的歲月裡飄蕩。他離開出生地巴川省後,湄公河的濁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滔滔湧動,流走了歲月。到了1978年心水被逼攜眷棄國拋鄉,投奔怒海,至今又有四十二年了。再進一步看,心水的父親,他的祖輩,世世代代是中國人,祖籍地是中國福建廈門同安區。他幼兒時曾被父親帶回老家生活過一年,1950年初父親又帶著妻兒倉皇出逃,至今竟然已經七十年了。這樣,我們看到一個現像很有意思,而且對解讀心水及其作品思想內容至關重要:心水是一個炎黃子孫,身上流著華人的血液,傳承著中華文化;但他在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出生,越南曾經是他的國家;而現在,他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定居,從難民變成了澳洲公民。

2011年4月20日,心水、婉冰伉儷陪同訪澳台灣作家陳若曦(左四)與悉尼文友相聚。左起:婉冰、心水、何與懷博士。右一張奧列、右二:蕭虹博士。

關於祖籍國老家,關於出生地越南,關於澳大利亞新家園,心水都寫了許多詩文。我特別注意到,他在好幾首詩中都出現兒時記憶中的“古井”這個意像,如收在《三月騷動》中的《古井》(2000年1月19日寫於墨爾本)和《故鄉》(2004年1月24日),以及後來寫的《故園無此聲》(2007年10月30日春末寫於墨爾本),都以“古井”這個意像抒發他濃濃的鄉愁。他感嘆“井邊陳跡已渺/冷風丶夕照丶孤影/我細細追覓,宛若云端”,感嘆“兒時的足跡已無痕/古井的水也早已乾涸”。幾十年裡,心水心中常記掛著家鄉祖厝那口古井,那口藏著他童年歡笑的古井。他曾經回到祖籍國廈門同安老家尋根,當然,幾十年了,井在人事非,那座大祖屋庭前的老井早已斑駁破敗,稚年時玩耍的記憶幾已煙遠。心水徘徊憑弔,不能自己。清人納蘭性德《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心水身在墨爾本,夜深人靜,讀之難免感觸萬千,寫出:“故鄉祖屋早已破落/園圃荒蕪野草生/無墓可掃的異鄉人/此刻唯有將思親之心放在/聲聲低吟納蘭性德的詩句”。

“異鄉人”!此時已是“無墓可掃的異鄉人”!在故鄉祖屋面前感覺自己成了異鄉人,這是多大的失落與痛苦!但這就是人生啊,這是時代風雲社會變遷打在心水心靈上的烙印。

心水難忘他一家當年怎樣被澳洲接納。在《日久新鄉猶吾鄉》一文中,他作了回顧。印度尼西亞“丹容比娜”難民營,他和妻子帶領著四個未成年子女,接受澳洲移民審查面談時,那位嚴肅的移民官透過傳譯問他,為何要撰擇去澳洲定居?心水有點緊張,但指著身旁兒女堅定地回答:是為了讓他們到澳洲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做澳洲的好公民。傳譯轉達了他的話後,移民官頭也不抬地在公文上快速書寫,然後站起來伸手與他相握,恭喜他一家被接納前往澳洲了。心水剎那間手足無措,極難相信那麽簡單的一句回答,便過了關,終能如願以償。那晚,孩子們睡著時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意,心水自己甚至在夢中也開心地笑個不停。的確,一切的苦難都過去了。

於是,心水這位華人,就像命中註定,相繼兩次成為兩個不同於祖籍國更彼此絕然不同的國家的國民。

他對選擇澳洲定居,非常滿意。他們一家順利前往原來一無所知的這塊廣袤新天地重生之後,果然發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天堂,甚至書上所描寫的“桃花源”,佛經上所講的“淨土”,竟然就是澳洲這塊和平寧靜的樂土。這裡沒有鬥爭,沒有壓迫,生命財產都有法律保障,人民豐衣足食,素質優良,和諧共處,博愛之心及於所有飛禽走獸。心水在許多文章上都說,良禽擇木而棲,好木就是良禽的家。他一家人冒險投奔怒海就是為了尋求自由民主的新生活,與澳洲這片美麗的新天地接觸後,立被深深吸引,早已視之為故鄉了——居住所在能令身心安寧,生活平安美滿,就是故鄉;而且,子子孫孫也將在這裡綿延下去,不但生於斯也將死於斯。

正如蘇軾《定風波》所云:“此心安處是吾鄉。”心水這種人生哲學,他所達致的這種思想境界,無疑值得讚賞。心水深存感恩之心。在他心中,一直不斷地自問:“我們來到了極樂淨土,這個新鄉的人民及政府如此厚待我們,此恩此德,怎生回報呢?”他熱愛澳洲之情時時自然流露。

心水此情自然也流露在他的《三月騷動》詩集裡。如此書開篇之作《Cranbourne》:

深冬竟溫暖如初秋/與妻攜手迎陽光尋幽/城鎮熱鬧,是沒有風沙飛揚的關卡/市民微笑頜首,擦身過後/陌路相逢他朝再遇仍不識/我們是徜徉在草地上的羔羊

《Cranbourne》是《小城徘徊》五帖之一,寫於1993年8月26日。當年8月深冬某日,心水和妻子駕車到墨爾本東南方五個小城鎮遊玩,其中一個是Cranbourne,所見不過是澳洲平常民風,但心水有感激發,逐成此詩。有論者說,這一首短詩,就像一把鑰匙,開啟心水藝術思想的大門,讓我們能夠在一開始便接觸到詩人的內心,接觸到他對生活和現實的思考與理解。 “我們是徜徉在草地上的羔羊”,這種回歸平等博愛的悠然心態,把內心的空間拓展到了最大。

又如收在《三月騷動》詩集的《雪梨歌劇院》。這首詩初稿於1993年7月,重修於2006年7月10日,經過十三年沈淀與昇華的這首詩,從頭至尾洋溢著心水欣喜讚美之情:

現代圖騰 雪梨的標誌/屹立岸邊招引過客/陽光下白晶晶的貝殼/原是深海裡千萬年的巨蚌/相約浮上岸/依戀重堆疊/孕育的明珠夜夜放光芒/輕歌曼舞琴音樂曲流瀉/歲歲月月吸納如鯽的遊人/奔馳千里,我急急地趕來/仰望膜拜,蚌驕傲地/以不變之姿/笑紅塵大千男女/精靈已成化石/是全球知名的景點/啊!雪梨,妳嫵媚的容顏/竟是蚌精賜予/一座雄偉宏觀的奇妙建築/對八方招手,明珠放射/誘惑,我聆到蚌竊竊的笑聲/遠遠近近超越時空當頭淋下

正如蘇軾《定風波》所云:“此心安處是吾鄉。”心水這種人生哲學,他所達致的這種思想境界,無疑值得讚賞。心水深存感恩之心。在他心中,一直不斷地自問:“我們來到了極樂淨土,這個新鄉的人民及政府如此厚待我們,此恩此德,怎生回報呢?”他熱愛澳洲之情時時自然流露。

心水此情自然也流露在他的《三月騷動》詩集裡。如此書開篇之作《Cranbourne》:

深冬竟溫暖如初秋/與妻攜手迎陽光尋幽/城鎮熱鬧,是沒有風沙飛揚的關卡/市民微笑頜首,擦身過後/陌路相逢他朝再遇仍不識/我們是徜徉在草地上的羔羊

《Cranbourne》是《小城徘徊》五帖之一,寫於1993年8月26日。當年8月深冬某日,心水和妻子駕車到墨爾本東南方五個小城鎮遊玩,其中一個是Cranbourne,所見不過是澳洲平常民風,但心水有感激發,逐成此詩。有論者說,這一首短詩,就像一把鑰匙,開啟心水藝術思想的大門,讓我們能夠在一開始便接觸到詩人的內心,接觸到他對生活和現實的思考與理解。 “我們是徜徉在草地上的羔羊”,這種回歸平等博愛的悠然心態,把內心的空間拓展到了最大。

又如收在《三月騷動》詩集的《雪梨歌劇院》。這首詩初稿於1993年7月,重修於2006年7月10日,經過十三年沈淀與昇華的這首詩,從頭至尾洋溢著心水欣喜讚美之情:

現代圖騰 雪梨的標誌/屹立岸邊招引過客/陽光下白晶晶的貝殼/原是深海裡千萬年的巨蚌/相約浮上岸/依戀重堆疊/孕育的明珠夜夜放光芒/輕歌曼舞琴音樂曲流瀉/歲歲月月吸納如鯽的遊人/奔馳千里,我急急地趕來/仰望膜拜,蚌驕傲地/以不變之姿/笑紅塵大千男女/精靈已成化石/是全球知名的景點/啊!雪梨,妳嫵媚的容顏/竟是蚌精賜予/一座雄偉宏觀的奇妙建築/對八方招手,明珠放射/誘惑,我聆到蚌竊竊的笑聲/遠遠近近超越時空當頭淋下

六  勇於嚐新:別開生面的《漢俳》和《江湖》

正是在澳大利亞這個平和美好的國度里安居樂業,又在比翼雙飛的妻子的支持鼓勵下,心水得以專心從事文學寫作和文學活動。

再回到他的詩集《三月騷動》。詩集獲得南溟出版基金贊助時,評委認為集中不但“大多數詩作語言老成而豐富”,而且“有不少對人生的感悟和事物的洞察力”。而其中的《漢俳》和《江湖》兩輯,“都顯示出詩人勇於嘗試新的形式與題材,在駕馭文字上別開生面”。的確,這部詩集一個亮點就是創新。漢俳與武俠詩是心水的新創作經驗,令讀者耳目一新,充滿閱讀驚喜。

《漢俳》這輯收錄了四十多首漢俳。所謂漢俳,最初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譯的作品,後來再出現直接用中文創作的漢俳,1980年由趙樸初定型,已為中日詩人和學術界認同。現在可以看到,就文學體裁而言,漢俳縱向分為古典漢徘和現代漢俳,橫向分為格律漢俳和風體漢俳。總之,漢俳是以長短有致的俳句和語言節奏的和諧性為載體,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它三行十七字,音韻靈活,短小精悍,可抒情,可敘事,語義雋永。心水和婉冰夫妻兩人都喜歡漢俳,不時也有所創作。婉冰2006年2月出版的詩集《擾攘紅塵拾絮》卷一就是漢俳,可稱為澳華文壇第一部漢俳詩集,心水曾撰寫《詩風婉麗漢俳典雅》一文作為妻子詩集代序。現在,《三月騷動》中的漢俳,可以說是心水在漢俳寫作試驗的一個總結。他的漢俳詩,延續了漢俳自日本進入中華文化體系之後的基本風格,短短的句子,似乎欲說還休,簡約如小令一般,但又同時寫出了市井百態,添加了令人親切的生活氣息,一反“曲高和寡”的俳句風格,讀來令人頓生慨嘆,並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

心水詩集《江湖》這輯,更讓人眼前一亮。內中的詩章是武俠詩,詩裡似乎古代才出現的武俠形像,已經加入了現代元素,這是他對武俠文化的看法甚至另類詮釋。說到關於武俠的文學,人們首先會想到武俠小說。但除了小說外,武俠文學還有武俠詩和武俠散文。現代詩中,台灣詩人羅青曾在1975年出版《神州豪俠傳》,令人印像深刻。古典詩中,如李白的《俠客行》或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都是著名的武俠詩。前者甚至被金庸引用,發展出《俠客行》這部長篇新式武俠小說。論者都說,心水詩集《江湖》中的武俠詩,也都可以引發靈感,可以琢磨出長篇丶中篇丶短篇或微型小說。如輯中最後一首詩《檀木劍》,有人物,有情節,有令人動容的為報救命之恩卻尋覓恩人不果的惆悵:

那年閩南清源山落葉紛飛/我忽被眾刺客圍剿/十八般兵器呼嘯密集攻擊/正當老命將休時刻/妳溫柔的素手持著烏亮木劍/凌空揮舞隨風拂至淡淡幽香/劍花殺著招招絕狠/檀香飄逸處刺客紛紛呼爺喊娘/扔下雜陳的兵器狼狽逃遁//驚魂中問起芳名行踪/妳盈盈回眸拋來清脆聲音/“藍子有禮清山不改後會有期/奴家已移居美國東岸”/為報救命之恩終於浪跡紐約/千萬人潮中尋尋覓覓/每日鬧巿躑躅徘徊四處張望/逢人便問可曾見到持劍女俠/午夜夢迴都是妳的音容纏綿//唉!洋人的大都會再無妳的芳踪/浪擲青春白了鬢霜/唯有檀木劍香若隱若現/在無盡歲月裡隨風繚繞

讀心水的武俠詩,必然想到他的武俠微型小說。

出版《怒海驚魂》和《沉城驚夢》之後,心水不再撰寫長篇作品,更多是創作詩歌丶散文丶雜文和微型小說。而在微型小說中,他又喜歡寫些武俠微型小說。在澳華文壇,心水是首位創作和出版武俠微型小說作品者。 2007年11月,繼兩部微型小說集《養螞蟻的女人》和《溫柔的春風》之後,心水出版第三部微型小說集《比翼鳥》。此書第二輯是“武俠篇”。

心水在“自序”中說,他是金庸迷,但對長篇武俠作品的創作卻不敢嘗試,因為動輒百萬字,實無精力與能力完成。四年前,他突發奇想,撰寫了首篇武俠微型小說《挑戰》。此後,覺得好玩,不時就在武俠世界中自我挑戰,幾年來沒想到就有了二十六篇天馬行空般的虛構故事,能讓讀者茶馀飯後捧冊莞爾。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寓言故事,讓心水高興的是,輯中一篇《琴簫情》,也被香港匯知教育機構編為中學教材。

一部武俠長篇,濃縮為一千五百字內的微型小說,若無相當功力,實難創作。心水這些作品,情節引人入勝,非常精彩,而且並不僅僅沈醉在古代俠客的夢中。在不少篇什中,東方的俠客劍客和武林高手,走出古代的叢林,來到現代的大都市,甚至遠渡重洋,來到南半球澳大利亞的土地上,既幽默又頗具新意,讓讀者眼目為之一張,享受一種莫名的趣味,滿足審美想像追求。心水作品這個特色,日本三重大學荒井茂夫教授在他的評論《解讀澳洲心水微型作品》中,用“南轉滑動”這個詞給予概括形容。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劉海濤教授為《比翼鳥》作序時也說,現實生活的嵌入使得心水的武俠微型小說別具風味,是理想在閃爍光芒,在挑戰現實。

文無定式,貴在創新。從文學角度說,心水的武俠詩就是他的武俠微型小說的再度“精化”與“詩化”。心水的武俠微型小說,特別他的武俠詩,不僅在澳華文壇獨一無二,在中國大陸及香港丶台灣,都幾乎無人涉足,這是他對華文文學的一大貢獻。

七  “孤星”的“如是我聞”:心水預言般的洞察力

前文談到心水的武俠詩和武俠微型小說,可知他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古今中外,縱橫馳驟。 《三月騷動》詩集中有一首《孤星》,這首寫於2003年7月20日仲冬丶發表於當年8月29日台灣《人間福報》“覺世”副刊上的詩篇,相當奇特,其想像力已進入宇宙了:

冷冷寒光自天外照射/奔馳萬億公里趕來/迎接相距數千光年外的眸子/我是唯一的見證人/在南太極冬季矇矓晨曦中/猜測你的意圖或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孤懸太空外凝視這顆地球/大千世界中的繽紛喧嘩/也無非是如夢幻泡影/群星皆暗妳獨亮/一如眾人皆醉我清醒/晨運中偶然仰望/天外的孤星無言回視/剎那觀瞻妳如冰的容顏/只是閃閃爍爍無聲無息/用千萬種的冷光傳遞/我們相遇時擦拼出的感覺/連火花也亮不起的一種孤獨

“冷冷寒光自天外照射/奔馳萬億公里趕來/迎接相距數千光年外的眸子/我是唯一的見證人……”誰讀到這樣的意像,心中都會不由得為之驚奇。閃閃爍爍,又無聲無息,的確,如論者說,星之孤,又何嘗不是一種心之孤? “眾人皆醉我清醒”。那種不被理解的無奈丶寂寞丶孤獨丶痛苦,那種在不被理解中又力圖“猜測你的意圖”丶堅守“我的一廂情願”的意志,那種“大千世界中的繽紛喧嘩/也無非是如夢幻泡影”的似有所得的感悟,在這首《孤星》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了《孤星》,再讀心水十三年前寫的《如是我聞》,可能又增加一層意義:

把桂林那片靈秀的山水/小心翼翼地折疊起來/放進手袋,然後將漓江/掛在口裡誘惑我//說到台北,凌亂令你心悸/台灣同胞用暴發戶的嘴臉/鬧著要獨立?原本美麗之島/居然陣風陣雨//香港街頭竟已都是/一些九七的憂容/盈耳是移民話題/紅旗未升,東方之珠鉛華漸落//從你沾滿靈氣的笑意中/我掇拾了海峽三地/零碎的點滴。唉!除了風景/甲天下,除了風景?唉!

《如是我聞》收在詩集《溫柔》中。此詩寫於1990年4月3日,其“後記”說:妻往海峽三地觀光竟月,歸巢後把見聞細說從頭,故國情懷,皆是風雨,悵而成詩。這首詩意像立體,跳躍,含意深刻,又讓人不經意走進“零碎的點滴”之中,感同身受。末節的兩個“唉”字,把詩人的思緒,由對故國山河滿懷嚮往仰慕,直至在現實中深感驚愕和疑慮,最後竟演繹成無盡的嘆息。那一聲長長的“唉”嘆,彷彿來自靈魂深處,直把全詩的意境帶進更深遠的幽思。

此詩以“如是我聞”四字為題可謂神來之筆。這四字被反復用作《二十四章經》啟首語,心水以此做詩題,顯示其慧心雋意,別具匠心。為詩集《溫柔》作序的已故詩人黃雍廉在他題為“詩到情真意自佳”的序言中說,這佛陀是慈眼觀眾生,詩人心水則是慈心懷故國,“如是我聞”這詩題與詩文的兩相配合,使詩的憂思丶愛意產生一種纏綿的連鎖的效應。如果不談佛經,“如是我聞”四字,在字面上呈現的透明意義,亦是這首詩最生動最恰當的詩題。

心水慈心懷故國,而且不僅僅如此。請注意,《如是我聞》此詩是“悵而成詩”,只因聽了妻子旅遊見聞而有感而發。更請注意,此詩寫於1990年4月3日,是在香港於1997年7月1日被中共政權收回七年之前,而心水噹時竟能寫出:“香港街頭竟已都是/一些九七的憂容/盈耳是移民話題/紅旗未升,東方之珠鉛華漸落”。這就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我寫此文是2020年6月11日,離心水寫出這首詩又過了三十年,看看今天的香港,看看中共“人大”於今年5月28日通過香港《國家安全法》丶預示北京“全面接管”的香港,人們不能不為心水詩中“東方之珠鉛華漸落”的準確預言所折服。

關於香港問題,必然要討論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的《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聲明規定,香港不會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五十年不變,就是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按照這個聲明的原則,香港《基本法》制定出來,於1990年4月4日經中國第七屆全國人大通過,並於1997年7月1日生效。這部《基本法》是香港的憲制性文件,它以法律的形式,訂明“一國兩制”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等重要理念,亦訂明了在香港實行的各項製度,總之,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1990年1月18日,鄧小平接見李嘉誠,談香港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

1990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鄧小平接見李嘉誠,談到香港一國兩制,明確地說:“不會變,不可能變,不是說短期不變,是長期不變,這個道理我過去講了多少次,就是說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之後更沒有變的道理。”這是鄧小平的原話,有錄像為證。一字千金,這是向全世界作出的清清楚楚的承諾啊。特別是,“五十年之後更沒有變的道理”這句話,隱含多麽豐富的潛台詞!當時,全世界都好像看到,在鄧小平的心目中,五十年之後,中國大陸逐漸邁向民主自由,一步步變得和香港差不多一樣;而那時,香港的社會制度沒變,因為到了那個皆大歡喜的境況,香港“更沒有變的道理”了。現在,全世界都好像發了一場夢!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這個構想,最初是針對台灣問題,萌芽於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後來被實際用來處理香港和澳門問題,其中也有為台灣樹立一個“樣板”的用意。今天,看到所謂的“一國兩制”在香港所經歷的種種,看到中共的霸權霸凌囂張擴張,鑑往知來,台灣民眾會信服嗎?能不擔心害怕嗎?能不警戒醒悟嗎?不久前,關於台灣人最新的統獨傾向,民調顯示,“台灣獨立”成了半數台灣人對未來的期待和選擇,還有四分之一台灣人希望未來繼續“維持現狀”,而贊成未來“兩岸統一”的人只有約百分之十四。今年1月11日,台灣大選,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以超過817萬票的成績成功連任,創下台灣總統選舉史上最高得票數;接著,6月6日,在總統大選中慘敗的親共國民黨人韓國瑜又一次慘敗,被台灣歷史上最高的罷免票數罷免了高雄市長。台灣這個局面,如何造成?誰都心知肚明。

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心水也和許多華人一樣,期盼中國能夠和平統一,如《如是我聞》詩中所示。現在,三十年之後,事實證明,正是中共當局“用暴發戶的嘴臉”,迫使台灣同胞越來越遠離祖國懷抱。那麽,不得不說一句:如果未來中國和平統一不能實現,如果未來“兩個中國”果真變成國際普遍認可的現實,中國共產黨恐怕難辭其咎。歷史上,造成兩個中國的始作俑者是中共;現今,看來它也將成為中國分裂的最後促成者。如果中共領導人孤注一擲,悍然發動戰爭犯台,那將成為給中華民族帶來又一次滔天浩劫的千古罪人!

想來台灣《人間福報》“覺世”副刊的編輯們,在發表心水《孤星》時未必產生詩中“覺世”的同感;《如是我聞》問世時,許多人也許對“東方之珠鉛華漸落”的預感還不以為然。幾十年過去,歷史見證,“孤星”的“如是我聞”,竟以高超的詩意,充分展現了心水預言般的洞察力。

八  奔赴歲月晚宴的生命吶喊:三月騷動之悟

《三月騷動》詩集中,有一首詩就題為“三月騷動”,寫盡三月初秋的詩情畫意,更透露詩人心底敏感的思緒。全詩如下:

焦黃乾枯彎曲弓背的一片楓葉/孤獨陳屍圖書館前/我驟然踩踏,三月初秋的/第一聲驚呼,響自腳底呻吟/竟是生命最後吶喊//仰首沿街楓樹婆娑褪色/青青蔥綠漸漸淡化/彷彿天地變臉,無情/眾生爭相奔赴歲月晚宴/輕輕引起的騷動//翌晨臨鏡,頭顱如樹/冒現三五根白髮/騷動的季節,亂潑染霜/竟不放過滿頂烏絲/粉碎青春常駐的綺夢//我憤怒拋鏡趕走幻影/卻揮不掉嫵媚秋日又黃又白的顏色

澳洲墨爾本位於南半球,那裡的三月不是春暖花開,而是涼風乍起的初秋。曾經怒放過的楓葉今已飄零,化作彎曲弓背丶踏下嗶啵作響的焦黃枯葉,這就是三月的騷動。滿樹沿街楓樹褪色,蔥綠淡化,不免讓人有傷感之嘆,但詩人以紛飛的想像及生命的思緒將傷逝淡化,對鏡自視,要將鏡中的幻像驅逐……觸景生情,託物言志,在三月騷動裡,詩人聽到的“竟是生命最後吶喊”,看到的是“眾生爭相奔赴歲月晚宴”。對於傷逝,詩人那感情的波瀾與內心的寄託暗示了一個回答:即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2011年4月21日,本書作者與心水、婉冰伉儷合照於悉尼。

許多論者都說,從這首《三月騷動》,以及本文以上引用的詩章,還有《三月騷動》和《溫柔》兩部詩集中其他不少詩章,可以看出,心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其中的古典詩詞的滋養,又領略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潮的感染,甚至吸取了台灣現代主義詩歌的藝術手法和表現方式。心水喜歡讓傳統的文化踪跡與現代的生活思維和語言語境一起融合在詩歌文本里,使古老的文化語言在現代生活中繼續保持充沛的生命力,使母語盡可能在描述中達到較高的藝術審美層次。他對語言的這種處理,既重視漢語特徵的內涵與外延,又能在交流中自然地走進讀者的心靈,使詩歌文本和詩人的心境與讀者的理解方位和趨勢,能夠自然地產生認領和契合。的確,心水不少詩章,意像獨特,韻味悠長,飄逸而不失沉凝,悠遠而不失深邃,隨意而不失典雅,剛毅而不失柔潤。他不少詩章,富有寓言性丶隱喻性丶思想性,承載歷史與文化的使命,承受生命與生活的重量。在生命與語言的瞬間交鋒中,他這些詩章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厚重與憂傷,感受到生命的力度和韌性,實現了靈魂的超越。

2014年7月22日,心水和本書作者等文友合照於墨爾本澳華歷史博物館大門前(右起:何與懷、汪應果、心水、陳玉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水幾乎四十年創作的詩章中,既可以測量他的寫作業績和文學功力,也可以讀出他和他一家的人生軌跡,可以發現可以探究他的家國情懷與人生感悟。怒海倖存者心水,生活經歷曲折丶離奇而豐富,本身即可以大書特書,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詩歌品格的生成。他的詩歌就是生命的吶喊,也是生活的禮讚。我想到他一篇散文《天無絕人之路》。這篇散文是應法鼓山墨爾本分會鞠立賢會長之邀前往該分會結文緣,分享人生點滴,是當天演講的主要內容。此文敘述心水一家多次萬幸逃過險境,特別是,1978年8月他一家投奔怒海,歷經危險卻大難不死。而根據聯合國難民總署的統計,當年印支海上難民乘漁船逃亡的超過一百萬人,實在到達東南亞各國難民營的約七十萬,也就是說,估計有三十馀萬人即總數的三分之一葬身汪洋大海了。心水一家非常幸運,屬於那三分之二的成功到達者,包括後來心水的雙親與兩位弟弟的家庭,都安全抵達馬來西亞,如今二弟一家與兒孫們在瑞士生活,三弟一家則在德國北部安居。他們誤打誤闖,怒海馀生,竟然都來到了人間天堂。心水深有感慨,說:

天無絕人之路,那些走上絕路者,都是因為個人的業障。我們生而為人,是六道輪迴的上三道,千萬要扮演好自己這難得的肉身。時時存好心做好事,所謂行得正丶坐得正,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我們一旦面臨絕境,諸天菩薩或神佛在冥冥中必然暗中施予援手,也就是天無絕人之路的本義也。

這是心水人生感悟。的確,天無絕人之路。他大難不死,靈魂不死,精神不死。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心水是一位有福之人。他的家國情懷及人生哲學,相信我們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心水於2010年創辦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現為其創會名譽會長。這是該會在墨爾本博士山文教中心一次會議後的合照(前左起:齊家貞、汪應果、黃惠元、黃玉液、婉冰、李照然; 後排右起:陸揚烈、沈志敏、倪立秋、張愛萍)。

今天,心水事業有成,在華文文壇上享有崇高的聲望。談論澳洲華文文學,他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角色。如果說,澳華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是凝聚著整整一代華文作家的熱情和心智,那麽,有個別重要作家則對澳華文學的歷史進程起到承前啟後丶推波助瀾的作用。心水應是其中之一。這些年來,心水筆耕不輟,創作各類文體作品,出版著作多達十三部,甚為豐厚,並且曾經榮獲十四類文學獎。他現為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創會名譽會長丶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理事丶國際潮人文學藝術協會名譽會長丶中國風雅漢俳學社名譽社長。除文學獎項之外,心水還榮獲澳洲聯邦總理丶維州州長及華社團體頒贈十六項服務獎,2005年獲維州總督頒發多元文化傑出貢獻獎。 2018年,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向他敬頒“澳華文化界傑出貢獻獎”。

心水已出版的十四部著作。

走筆至此,在這篇力圖呈現進入耄耋之年的心水先生的人生與成就的拙文行將結束之時,我想到一個典故,那個關於“柳絮飛來片片紅”的典故。心水有一篇散文談到這個典故,收在他2013年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中,這部散文集也命名為“柳絮飛來片片紅”。句子據說出自“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一首絕句:

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

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

也有傳說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吟出的一首詩:

玉帶橋邊裊裊風,牧童橫笛過橋東。

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

不管出自何處,此刻的我,還沉迷於心水那些華章中,我似乎看到,那些華章散發出來的想像丶氣息丶思緒,有如那連綿不斷的柳絮一片又一片飛臨,映入眼簾。本來楊花柳絮飛如雪,但此刻正是因為夕陽返照,片片分外艷紅!

2018年9月29日,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向心水敬頒“澳華文化界傑出貢獻獎”。心水、婉冰伉儷從墨爾本專程前來悉尼參加頒獎大會。

這是向心水敬頒的獎座、獎牌和證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