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如水」 乃已退休現定居於澳洲墨爾本的作家心水先生之專輯。祖藉福建翔安的心水先生生長在長年戰爭動亂的越南,活過流離失所、離鄉背井、怒海餘生的時代。作者用最深刻最泣血的文字及生動的內容記下無數部得過獎的小說傳記;微型小說和短文。 以下文稿之個人言論內容,純屬心水先生本人提供。並不代表本站立塲。謝謝大家。
11/26/18
婚姻非兒戲 (11/25/18)
青年男女牽手步上紅地毯,無論是在教堂、佛堂或禮堂,由主持婚禮的神父、牧師、法師或證婚人;在雙方家長、親友們共同見證暨祝福聲中結成合法夫妻。這神聖時刻往往被錄影機、照相機閃爍燈光中拍攝留存,成為這對新人開始新生活的記錄。
前來祝賀的親友們莫不祝頌這對幸福新人“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白頭偕老”或“情比金堅”、“比翼雙飛”、“鶼鰈情深”。絕對不會有人心存惡念,口出惡語去咒罵新人“雁行拆翼”、“勞燕分飛”、“孤寡終老”、“情海翻波”?
證明世人都極重視男女婚姻,始能衍生後代促進社會繁榮進步。尤其中華文化強調修身再齊家,最後才能治國而平天下。假如社會上、國家中存在大量的破碎婚姻、家庭四分五裂,這種社會這個國家必定是紛爭擾攘,難於和諧安定。
因此、一對男女在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長,因緣和合被紅娘牽線而結成夫妻;婚後如何彼此適應對方,以及如何與對方親人相處,尤其是新娘子如何對待公公婆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們,都是不容易的一門處世學問。
嫁雞隨雞這句話是形容身為人妻者,嫁夫後就得追隨夫君、尚要侍奉公婆、善待叔伯及小姑們,和諧共處,小家庭自然盈溢快樂幸福。初為人妻者、假若嫁後心中還是念念不忘娘家,經常歸寧或長住娘家;而無視公婆、姑叔存在?必定令丈夫難於接受,難堪並反感,自然影響夫妻融洽和諧關係。
最近得悉友輩千金鬧婚變,這對新夫妻經已育有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倆才在前年七月結婚、婚禮還大排筵席宴請數百親友。由於雙方家長都在海外,當長輩自然要關心及調解,我分別與這對年輕夫妻傾談,希望找出個中真正原因。一如醫者望聞問切,唯有先瞭解真實詳情、始可“對症下藥”。
那位新娘妙華是在美國出生成長,是富貴人家千金,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嬌生慣養是理所當然;全不明白中華傳統文化中,身為妻子的定位;更不懂得“嫁出女兒是潑出的水”這句話含意?最要命者是妙華初為人母後患上產後憂鬱症,一改往昔溫柔性情,變成潑辣粗魯喜怒無常。
新郎楊光是家中獨苖、性格內向寡言;留洋多年取得大學學位,回鄉經親戚介紹認識妙華。雙方未曾深入了解、便步上紅地毯共結連理;婚後移居澳洲,新娘懷孕瓜熟蒂落產下麟兒。遠方的婆婆愛,新娘懷孕瓜熟蒂落產下麟兒。遠方的婆婆愛孫心切,萬里外趕來為媳婦做陪月、滿足於含飴弄孫樂,卻不意埋下婆媳磨擦隱患。
終日沉淪電腦不顧新婚妻子感受的楊光,因是家中獨子而自得其樂;冷落嬌妻而完全忽略她的感受,致令為妻者怨氣難消。沒盡到丈夫職責,楊光應該要好好反省。
楊光每次外出事先皆向太太言明去處、與何人茶聚談商等。但每次沒多久手機必響,太太查問人在何處(應是因憂鬱症影響)? 令他不勝其煩。其妻多次耳提要他不必經商或工作了,只在家中協助養育孩子就夠啦!反正生活無憂更無需費心。
圍繞在楊光岳母身旁的太太們,經常有意無意間對楊光說,能娶到妙華這位美女可真是大福氣喲,豪宅及名牌轎車都是嫁妝,不必打拼就什麼都有啦、、、、。這些閒言碎語每次都衝擊著楊光自尊心,令他倍增壓力,心想堂堂男子漢豈可受此侮蔑?那份委屈深埋內心,妻子根本視而不見,認為是理所當然之正常事也?
每有吵鬧妙華必然摔東西,家居再無任何玻璃器皿或水晶飾物;那日狂怒要驅趕前來探親的婆婆,楊光為了保護母親,居然小題大做通知警察到家來;一氣下妙華抱著兒子回娘家暫住了。
雙方能冷靜思量今後該如何相處,本是好事;經我調停化解,沒幾天楊光致電給我,竟說要解除婚約?令我大驚,最為小孩難過,本是雙方家庭天之驕子;一旦父母婚變,稚子頓成無辜受害者,身為父母者情何以堪?這對年青夫婦完全沒有為兒子前途想,也很不負責任,將可愛兒子帶來世界,在他稚齡時、某方便要放棄父或母之天職?無論那一方撫養、對這位嬰兒都極不公平呢。
夫妻是從兩個不同背景家庭出身再合而為一,婚後就要彼此磨合、互相扶持、信任體諒與尊重對方。為妻者務必將夫家視為終身歸屬,無論娘家家勢多麼顯赫,除了歸寧探親外,夫家才是自己今後真正之家,終生託付所在。
當丈夫的楊光、也要協助太太料理家務、幫忙看管兒子;更要尊重岳父母以盡半子之責任,最重要的是應體諒妻子,用愛心去包容去體貼太太。駕車接載妻子與岳家長輩都是份內事,應樂而為之。所謂愛屋及烏,理當如此。
兒媳侍奉公婆要如孝敬父母般,愛丈夫就得同時愛護夫君家人;千萬要收歛起未嫁前之小姐脾氣。同理、女婿應該尊敬岳丈岳母,愛惜太太更要將岳父母等同自己雙親,務必定省晨昏善盡孝道。如此婚姻始能和諧,家庭才會幸福圓滿。婚姻是神聖而非兒戲,有始有終,男女雙方都要好好修身,無論面對那一位配偶才能齊家啊。
二零一八年三月廿七日初秋於墨爾本。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